全省湿地面积59.37万公顷,仅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但具有生态区位重要、生态功能突出、类型复杂多样、生物种类丰富、生态景观壮丽等特点,保育了占全国53%的湿地植物和43%的湿地脊椎动物
近年来,湖北省远安县推进全域小微湿地建设,科学编制《小微湿地建设指南》,建成生态修复型、景观生态型、污水处理型、农业生产型小微湿地126处。出台《小微湿地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示范创建体系,评选小微湿地示范点8处,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全域小微湿地建设,远安县人居环境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清晨的西藏拉萨,阳光铺洒在拉鲁湿地如镜的水面上。巡护员强巴一边仔细擦拭着观景栈道的扶手,一边注视着掠过芦苇丛的斑头雁和在水面嬉戏的棕头鸥。“水清、草绿、鸟儿多,空气也十分清新。”强巴说。
近日,福州正式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是福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为巩固深化国际湿地城市创建成果,福州市林业局起草了《福州市国际湿地城市提升方案(2025—2031年)》(以下简称《提升方案》),将全面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维护湿地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巩固提升国际湿地城市建设成效,高质量通过2031年国际湿地城市续期认证,并持续推动湿地与城市深度融合,进一步擦亮“国际湿地城市”福州名片。
夕阳照在湖面,清风拂过,洱海轻漾微波,成片的海菜花摇曳。晚饭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滩地管理员严炳其带着孙子漫步在洱海生态廊道,自在惬意。
最新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各类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已普遍存在新污染物复合污染特征,且湿地新污染物分布区域广、地域特征较为明显,与工业化、城市化等人类活动程度、季节性差异等因素有关。当前,急需系统推进湿地生态系统新污染物防控。
《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召开前夕,《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23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多年来,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全球湿地保护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继续居全球第一。
《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当地时间23日至31日在津巴布韦举行。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是湿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加入公约以来,我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文件,成立跨部门的国家履约委员会,加强了对包括82处国际重要湿地、60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内的湿地生态的保护管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绩。
我国持续加大保护力度,湿地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截至目前,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我国探索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保护发展经验,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